伴隨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生活正向便利化、衛生化發展。為了順應這種 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飯盒、塑料袋、筷子、水杯等開始頻繁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使用方便的包裝材料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 另一方面,這些包裝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隨手丟棄,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環境危害問題。
由于廢舊塑料包裝物大多呈白色,因此稱之為"白色污染"。我們是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所以“白色污染”日益嚴重。1995年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 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任意丟棄。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產生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 塑料包裝物,每年產生量約為19萬噸。丟棄在環境中的廢舊包裝塑料,不僅影響市容和自然景觀,產生"視覺污染",而且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還會造成潛在危 害,如: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增塑劑和添加劑的滲出會導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燒會產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損害人體健康;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等等。每年用于白色污染的治理經費大約1850萬左右。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在城市、旅游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色,由此造成“視覺污染”。
-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 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
-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 不適用于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難回收利用。
人們反映強烈的主要是“視覺污染”問題,而對于廢舊塑料包裝物長期的、深層次的“潛在危害”,大多數人還缺乏認識。
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條來說:
-侵占土地過多。塑料類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也長,一般可達200——400年,有的可達500年。
-污染空氣。塑料、紙屑和粉塵隨風飛揚。
-污染水體。河、海水面上漂著的塑料瓶和飯盒,水面上方樹枝上掛著的塑料袋、面包紙等,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如果動物誤食了白色垃圾會傷及健康,甚至會因其在消化道中無法消化而活活餓死。
-火災隱患。白色垃圾幾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可燃氣,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災事故不斷發生,時常造成重大損失。
-白色垃圾可能成為有害生物的巢穴,它們能為老鼠、鳥類及蚊蠅提供食物、棲息和繁殖的場所,而其中的殘留物也常常是傳染疾病的根源。“限塑”之后“白色污染”仍存隱憂。
-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后,由于其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產;其次若牲畜吃了塑料膜,會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因為體積大,所以填埋之處會滋生細菌,污染地下水。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塑料袋是白色污染來源,平常人們所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袋都是用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為原料加工而成,其中一些還含有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等,如遇高溫會起化學反應,從而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鄰苯二甲酸酯就對人體生殖健康及免疫功能等有嚴重影響。
看了這些觸目驚心危害,不知大家是否頓時充滿了危機感呢?
河北華圣毛氈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先生對環境的環保,意識強烈。2008年限塑令實施后,馬先生帶領其團隊研發了一系列無紡布、毛氈環保工業用品、工藝用品、民用品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無紡布壁紙,過濾毛氈,毛氈袋,毛氈收納筐,土工布,圣誕毛氈飾品及掛件等一系列產品。